联系我们
网站管理者联系方式
地 址:中国 · 山东
手 机:13589907786
Q Q :916379121
微 信:K1357786
邮 箱:ksshj@foxmail.com
邮 编:253500
文章详情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宗亲交流
致康氏书画院的宗亲们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5日   访问次数:1841
上篇    自述
     我叫康万涛,今年53岁,现住辽宁省大连市,生于1965年,两代以前是辽宁省黑山县人,前几辈排序为广、九、年、维,到我们这辈赶上文化大革命,家谱遗失,就再没有往下传了。我们万字辈兄弟考察了许多年,也没考证出广字辈以前来自哪里。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没有正式学过。小学时,我的语文课程总是全班第一,班级的宣传板报就是我的天地。那时学校批林批孔、批邓、批水浒、批四人帮。铺天盖地的漫画和文章都是我的作品,没有画纸,我就拿父亲单位的诊断书、病例纸背面画,题材就是各种报纸刊物的临摹。
     那时我父亲是监狱医院的主任医师,父亲的同事都夸我画的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啊”,我父亲一脸的疑惑,说:“我也不会画啊,谁知道他怎么就会画了呢?”邻居叔叔就说:“你不是也会画解剖的肠子肚子的吗?”
     后来,1984年,我考大学,为能加分,报考建筑相关专业,加试了素描,也得益于美术天赋。
     大学毕业进入设计院作建筑设计,屡次方案设计和作图考试,都能在同事中脱颖而出。后来在90年代下海大潮中,脱离国企,下海经商建筑施工及开发,沉湎于世俗的灯红酒绿中,事业却屡战屡败,终于在2015年秋天,50周岁时,经历了一场生死磨难,在休息苦熬抑郁的两年里反思,好像突然找到了自我的本体,试着拿起了画笔,临摹了几幅国画,虽拿不上大雅之堂,自我感觉还是有天赋的,心理就暗自思量,需要找高人指点了,也许还有机会造就。
     我大伯家的本家大哥叫康万志,共和国同龄人,大我16岁,小时候我家里墙上挂的都是他的画,我小学时他就在部队当兵,我每天翻看他给我的画册,给小伙伴展示他穿军装,飒爽英姿的照片,大哥就是我那时的偶像。
     他复员后在辽西小镇的铁路工会,文、画、摄影也算一小镇名流。退休后,随我大嫂知青落实政策迁到天津,我本以为大哥在天津那文化重地,定能如鱼得水。哪知,我的大嫂因类风湿严重,不能自理,我大哥一直伺候大嫂,二十多年如一日,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才华和爱好。
     大哥现在每天照顾大嫂以外的爱好就是查看和叮嘱我了解康氏家族的活动情况,考察家族的迁移历史,关注我的学画进展。我感觉到他是把寻根问祖和书画的梦想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我的使命感和急迫感也日日益加强。
今年,我事业有了新的转机,外出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多次巧遇康氏宗亲,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我意识到是列祖列宗在赐给我机会。尤其看到我们康氏有自己家族的书画网和书画院。更加确定我们康家必定有书画文化的基因,也有商业、文章的基因。如果有咱康氏名家的指引,我也有机会成名成家。
下篇    倡议
     在这里,我提个倡议,由咱们书画院牵头,经常搞起康氏书画联谊活动,带动康氏各种文化活动。这些年我也接触到不少文化圈子,我清楚中国历史上就有文人相轻的陋习,不是我们轻易就能破除掉的,牵头人往往就担心这些陋习导致族人不欢而散。但我坚信,我们康氏是有家训的家族。
     “康百万庄园里”有一幅匾额,四个字“书带生庭”,意喻康家乃书香门第。可以看出我们康氏会有那么辉煌的历史,当然与我们康家的优良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最著名的“留余”匾写到:“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如果康家人能重拾先祖遗训,严谨治学,定能够复兴光大康氏家族。
     这些年传统文化的断代缺失,也必定会有些族人沾染上世俗陋习,影响到康家形象和团结局面。这种人,一方面可以从家训方面批评教育改变,一方面可以清理门户,拒之门外。
     我的倡议希望得到网站和书画院的回应。
                     
 中国辽宁大连   康万涛   2018.4.24